北宋的"人肉坚墙",真实杨家将和戏曲演义里,究竟哪个是真的?

TIKTOK资讯 2年前 (2023) code
15 0

导读:

杨家将故事作为中国古代经典故事之一,历经千年盛传不衰,以经典的形式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千百年来,一直深受后人喜爱和关注。杨家将主要人物形象更是深入人心,家喻户晓。但现在人们所熟知的形象,还是在宋元话本、戏曲传播中,才使得杨家将形象跨越了历史的鸿沟,逐步由忠心耿耿、一心为国的历史形象,到富于感恩、仁爱之心、孝敬父母、有情有义的文学艺术形象。

从史书演绎到文学作品,杨家将形象是在历史形象的基础上,走出一条新的线性传播途径,并广泛在以统治者、文人、民间百姓为传播主体的线性传播中生成、演变、发展,最终定型。

北宋的"人肉坚墙",真实杨家将和戏曲演义里,究竟哪个是真的?

昊天塔》中的杨家将形象

一个作品的诞生是基于时代的要求,也是那个时代精神的反映。元朝时期,蒙古族统治,种族歧视、民族矛盾彰显,汉人处于最低等位置,如蒙古人与汉人发生争执,汉人不可以还报;蒙古人扎死汉人的处罚条件是杖刑五十七,处罚够死者家属烧埋银子即可;而汉人打死蒙古人则要处以死刑,并且付清烧埋银。由此可见,异族歧视矛盾突出,面临外敌入侵,朝廷积弱,民间呼吁和平,期望保家卫国的杨家将的再现,来砥砺民众,杨家将的故事得以以一个个传奇小故事的形式流传民间。

朱凯所作的《昊天塔》,正名是《昊天塔孟良盗骨》,题目是《瓦桥关令公显神》。在关于杨家将故事的杂剧中,该剧结构较为完整,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曲词本色豪放。该杂剧是以“杨业遗骨”为主题展开,《昊天塔孟良盗骨》,简称为《昊天塔》,第一折主要内容为:杨业撞倒于李陵碑,托梦杨景(即杨六郎)搭救,缘于其令公骨殖挂在位于辽国的昊天塔中,受到日日箭射,灵魂不断受到屈辱和侮辱;第二折是六郎与孟良赶去昊天塔盗骨;第三折演述辽将韩延寿追杀,六郎在五台山庙宇遇五郎;第四折是计杀韩延寿,为父报仇。昆曲京剧湘剧川剧等都有演出。全剧表现了杨家将勇报父仇的英雄气概。情节曲折,结构严密,是后期杂剧的典范之作。

北宋的"人肉坚墙",真实杨家将和戏曲演义里,究竟哪个是真的?

《昊天塔》中的杨业忠贞殉国,杨五郎和杨六郎孝敬父亲、机智勇敢。元杂剧《昊天塔》将潘美的奸诈和寇准的忠诚进行鲜明对比,运用戏剧冲突展开故事情节,杨业给儿子六郎托梦:

因与北番交战,被围在虎口交牙峪,里无粮草,外无救军……杨延嗣,……被潘仁美攒箭射死,老夫……撞李陵碑而亡。

第一折中七郎云:

“俺父亲做了一世的猛将,谁想落于奸贼之手。”

直到此时忠贞勇猛、舍生取义的大义凛然的民族精神在杨业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昊天塔》中抗辽保宋的情感基调贯通全文,与历史记载中不同的是,文中更多的是彰显“倾宋抗辽”的基调,剧中将杨家将人物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杨业宁死不从,杨延昭忠义、勇敢有智谋,孟良、焦赞一代绿林好汉跃然纸上。元代时期,民族歧视政策严重,汉人由于不能积极入仕,社会地位卑微,加上生活需要,从而在杂剧的创作过程中渗入了自己的部分情感,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文人士大夫阶层渴望保卫中原文化不被屠戮,渴望种族平等、民族平等的愿望。

北宋的"人肉坚墙",真实杨家将和戏曲演义里,究竟哪个是真的?

谢金吾》中的杨家将故事

元杂剧《谢金吾》中的佘太君顾全大局,年老却坚强。在《谢金吾》的第一折中讲述的是拆楼,谢金吾下令强行拆毁清风无佞楼,佘太君出府门来阻拦,讲理不能,谢金吾经过一番争执将佘太君推倒,摔破了头,野蛮地拆毁楼阁且将先皇的御书匾额砸毁。太君特意叮嘱院公给六郎下书,不要私下三关,休得贻误军机。候有圣旨方可回京,佘太君考虑到儿子六郎远在边关,且以年迈之身勇敢面对强硬的恶势力,顾全大局。元杂剧《谢金吾》中的六郎杨景忠于国家、孝敬父母、重情重义、镇守边关、威镇敌军。

《谢金吾》第二折讲述杨六郎私下三关的场景:杨景在边关得知奸佞小人拆楼之事,心急难熬,委派大将孟良、岳胜代为把好边关,中了王钦若奸计,自己私下离开三关探望母亲。而后遇到焦赞拦在城门外,六郎和焦赞一同下三关回京探母。由于六郎是悄悄回家探视母亲,佘太君听说六郎并无圣旨就回京来了,大惊失色,连连催促六郎即刻就回关去,以免奸贼陷害。六郎只好急忙告辞,但出了府门不久被巡查军士逮住。

北宋的"人肉坚墙",真实杨家将和戏曲演义里,究竟哪个是真的?

焦赞勇敢且除恶扬善、敢于与恶势力作斗争。在《谢金吾》第三折中杀府一幕可以看出:

焦赞跟随六郎进京以后就失散了,路过谢金吾的家门,便乘夜潜入谢金吾的宅邸,接连杀谢家十七口,并在墙壁上用血作诗:多来少去关西汉。杀人放火曾经惯。一十七口谁杀来。六郎手下焦光赞。

元杂剧《谢金吾》中的长国姑爱女婿有加,尽管有些蛮横但也一定程度上捍卫了正义。文中制造冲突的场面,一定程度上烘托了王钦若的奸佞形象。在焦赞出谢府,无奈被巡察军士擒住,送往监狱。辽国韩延寿托人给王钦若暗送密信,在边关被把守的孟良抓住,搜出了密信。然而京城里的王钦若以私离迅地之罪判六郎和焦赞死罪……于是六郎的岳母长国姑与王枢密开始一番激烈的争执。最后长国姑无奈吩咐人砸开枷锁救下六郎和焦赞,并要动手怒打王钦若,两边争执不下,厮打着由皇帝评理。

北宋的"人肉坚墙",真实杨家将和戏曲演义里,究竟哪个是真的?

元杂剧《谢金吾》中塑造了杨业的忠贞不二,六郎、佘太君的忠义形象和焦赞打抱不平、伸张正义的形象,塑造了王钦若、谢金吾等阴险狡诈的奸佞小人形象。《谢金吾》第四折是辨奸,长国姑与王钦若上殿,虽然国姑嘴巧,王钦若屡被抢白,但王钦若告国姑劫法场、毁诏书、殴大臣等,真宗皇帝龙颜大怒。偏巧孟良赶到京城,献出番邦私通王钦若之密信,真宗看罢,吩咐当殿为王枢密脱靴,看到朱砂字。于是忠良得以赦免,奸臣被诛,结局是皆大欢喜的。殿头官最终做断:

此桩事久屈无伸,到今日才得明分。这一出不同的是,断词后正旦长国姑又唱一曲《清江引》:“谢得当今圣明主,不受奸臣误。派杨六郎镇守三关去,使大宋江山“万万古”。

这一幕突出表现了宋朝君主、家人对六郎的信任和赞扬。值得注意的是,元杂剧《谢金吾》与《昊天塔》的基本情节设定和结尾规制大致相同,故事情节中问题都是出在奸臣身上,而且《谢金吾》中的奸臣还是北国派来的奸细,而皇帝则必然是圣明的,结尾亦必然反复出现赞颂、祝愿之词:

“杨六郎合门忠孝,焦光赞侠气超群,皆是我天朝名将,加服色并赐麒麟。长国姑除邪去害,保忠良重镇关津。也论功增封食邑,共皇家万古长春。”

元杂剧《谢金吾》的杨家将宁死不屈、大义凛然、人尽皆知。杨六郎诗云:

“父兄为国行忠孝,敕赐清风无佞楼。”

北宋的"人肉坚墙",真实杨家将和戏曲演义里,究竟哪个是真的?

《谢金吾》有一段唱词道:

他他他也、为俺赵宋社稷,

甘心儿撞倒在李陵碑,

便死也不将他名节毁。

他也曾斩将夺旗,耀武扬威,

普天下哪一个不识的他是杨无敌

这表现了杨业为宋朝社稷,宁死不屈,保全自己碰死于李陵碑前!从宋太宗在杨业死后追封他官爵的诏书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太宗在诏书中云:

云州观察使杨业……独以孤军,陷于沙漠。”

由此可见,杨业之死,是因主帅们背弃盟约,援军不到,导致杨业孤军深入,被辽军包围,战殁疆场。其中并没有提到碰死之事。而《宋史·杨业传》《辽史·耶律斜轸传》等也指出:

当宋朝西路军北伐失败时,杨业等奉命转移云、应等四州军民,由于主帅潘美未按约定派援军在陈家谷口接应,导致杨业军队被辽耶律斜轸部包围。杨业部下战死迨尽,手杀数十辽兵,藏入深林之中,不幸被辽将耶律奚低射中了杨业的战马,堕地被俘虏。杨业拒降,三日不食而死,儿子延玉也同时遇害。

因此也进一步证实,历史上的杨业被辽国擒住后,宁死不屈,不食三日而死,与元杂剧、话本中的杨业撞死在李陵碑有差异,值得注意的是《谢金吾乍拆清风府》中的杨业撞死在李陵碑,而不是被辽所擒,当是文人阶层不愿意英雄被俘,有损于一丝丝威名,于是不惜在历史情节中添加虚构成分,只是为了维护已深入民众内心的杨业高大形象。

北宋的"人肉坚墙",真实杨家将和戏曲演义里,究竟哪个是真的?

《谢金吾》展现的是奸佞小人王钦若陷害杨家,谢金吾等人奸诈无比,杨家将勇于反抗、与恶势力作斗争,但元杂剧《谢金吾》超越历史将王钦若歪曲刻画为辽国奸细,进一步凸显了民族矛盾,缘由是尽管辽国番邦:

“有雄兵百万,战将千员,长与大宋相持,不能取胜,可是为何?”

只是因为南朝有一名大将,六郎,此人十分英勇,久镇河北之地,使番兵不能侵其境界。元杂剧《谢金吾》一定程度上彰显了民族斗争、忠奸斗争、忠孝伦理的文化底蕴,加上作者唱词精彩,旋律动听,可谓文学艺术性与观赏性并举。

北宋的"人肉坚墙",真实杨家将和戏曲演义里,究竟哪个是真的?

结语:

其实无论是在宋元话本,还是戏曲中,杨家将的形象始终代表正义,且愈来愈被赋予神话化,自宋元以来,杨家将故事是我国戏曲史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英雄历史传奇。杨家将的传说经久不衰,而且存在愈传愈远离史实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因为塑造杨家将大无畏的英雄形象的需要,宋朝外患不断,辽、金、夏不时南下犯宋,金朝更是将宋朝逼到长江以南,人们渴望这种前仆后继、尽忠尽节、英勇无畏的爱国力量去抵御外族入侵!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