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队长视频,四川杨队长视频

TIKTOK资讯 2年前 (2023) code
20 0

杨队长是我们接受再教育时三堡大队生产小队的队长,因工作突出,后担任三堡大队大队长。因担任队长时间长,老老少少都叫他杨队长,好多人都不知道他的名字,其实他的名字叫杨万彦。

杨队长高高的个子,人很精瘦,但很精神。当时也就三十多岁。他是土生土长的三堡人,因三堡是一个汉、维、回、彝等多民族混居的大队。长期和维吾尔族在一起的他,又能讲一口流利的维吾尔语,大队开会时,有维族领导讲话,他还是我们的翻译。

杨队长祖籍甘肃武威,其父杨国兴,因家境贫寒,在一九二五年走西口,来到三堡,开始在后庄子给一家家境好的维族干活。他忠厚、老实、干活踏实。因此,主人对他也很好,因当时三堡赌博成风,打工的人白天好不容易挣点钱,每到晚上就聚在一起赌,一下子就输光了,主人看他年轻,怕误入歧途,就对他说:“娃娃你好好地干,每月工钱我先给你存着,等你用时再给你,要不然你就胡乱花光了。”

那一年底,主人把他叫来,拿出全部工钱交给他并说:“你年龄不小了,回去成个家,然后一起带上来吧。”就这样,翻过年,杨国兴带着妻子来到了三堡。再后来靠打工挣了一点钱,在三堡的娘娘庙东边(现三堡小学东面)修了二间土块房,这才把家里安顿了下来。杨队长就是在这里出生的。

转眼到了上学的年龄,当时三堡还没有学校,正好哈密维文会在三堡办了一个维语班,三堡的维族儿童、汉族儿童都被吸收进去,杨队长也就进了这所学校,每天维语授课,学习古兰经,也学一些文化知识。这样还不到一年,哈密县给三堡派来了一位姓马的校长,办起了汉语学校,维语班迁往白杨沟,杨队长又在这里上了一年学。后来,因家庭经济状况不好,只得放弃学习和父亲一起租种地主的土地。

一直到解放了,杨队长一家才走出贫穷的困境,此后,他积极参加减租反霸、土地改革,并成为积极分子。他响应政府号召,和三堡的八户人家组织起来,在梧桐窝子挖坎尔井,开荒种地,扩大生产。梧桐窝子原来是一片梧桐林,后来缺水,树都干死了,到处长满了野草。这几家人,解放前给别人干活时,大多挖过坎尔井,有着丰富的经验。这次又是给自己挖坎尔井,大家劲头足、干劲大,用了不到一年,就挖出了柳树泉历史上翻身农民自己挖的、属于自己的坎尔井。并且,当年种的西瓜,农作物都获得了丰收。

土改后,杨队长和其他翻身农民一样,当家作了主人,他们在分得的土地上大显身手,彻底告别了穷苦的日子。随着互助组、合作化运动的到来,杨队长都积极带头参加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直到成立农场

我接受再教育时,他是三堡前街小队的小队长,由于长期干农活,使他成为种庄稼的好把式。哪些地种啥农作物,他都计划的头头是道,在农活中,最让我们佩服的就是划梗子

三堡地势北高南低,麦田的档子(畦)都是层层向下的聚水档子。还有300亩耕地在三堡西四、五公里处的蒙回不拉克,北高南低的拱坡地。当时农场的机耕队每年春秋都要到各生产队犁地,进行春耕、秋耕作业。春天,拖拉机犁完地后,紧接着播种小麦,之后就是打梗子了。埂子不能乱打,必须有人提前划好线。划梗子线是杨队长的绝活了。只见他双手握着砍土曼把,面向着前方拖着砍土曼走,身后留下一道砍土曼拖过的痕迹,划的线时直、时曲,后面的人就按照他划的线打好埂子。凡是他划的埂子,每一块麦田都基本上在一个水平面上,浇水时,都能浇透,还不费水。

在蒙回不拉克的拱坡上划的跑水梗子,更让人叫绝。从上到下,五百多米,每三、四米宽一条梗子,按划的埂子线,两人一组,面对面在线两边,前面的挖三砍土曼,挖起的土一起堆在线上,后面的挖三砍土曼,紧贴着前面的土堆,每三下都是从一个地方取土,两边都隔三十厘米挖土。挖土的两人都能配合默契,飞快地向前,刚好打成一道三十厘米宽横截面呈金字塔形的梗子,挖到头了,再用砍土曼底部按斜度夯实,远远望去,每道梗子像一条条蜈蚣,蜿蜒向上,又像是一条条挥舞的彩带,蔚为壮观,人称跑水梗子。浇水时,只在上游开一个口子,水就在梗子中间向下缓缓流过,只要是杨队长划的线,打的梗子,麦子都能喝上水,浇个透,保证了小麦的生长,拔节、分蘖、抽穗、扬花、灌浆、结实,而提高产量。

经过几年的奋斗,三堡也从缺粮队变成丰产队,杨队长因工作突出,升任大队长。76年还被选为代表去大寨参观学习。

现在,三堡早已包产到户,耕种都用上了小拖拉机。到了九十年代,根据兵团第十三师“近期致富靠瓜棉、远期致富靠园林”的长远规划。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在农场范围内都改种葡萄、大枣,农民的收入都大幅度提高,过上了富裕的日子。

回想那个年代,大家辛辛苦苦,一天到晚忙忙碌碌,还达不到温饱。虽然我离开三堡近三十年了,但当年接受再教育的情景,不时浮现在眼前。杨队长和队里的老农、朴实、厚道、坚韧、吃苦耐劳。诚实待人的品德,影响着我们。甚至一生。如今的杨队长已八十八岁,但身体还很硬朗,人显得精神。每年春节,我们都会去拜年,看望他,一起谈古说今,一起回忆那段不寻常的日子。大家都会陶醉到往事的回忆中,那时自然条件艰苦,机械化程度很低,劳动强度大,但艰苦的环境、严酷的劳动磨练了我们,使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生活中,遇到再大的困难,都能克服而走过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