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影是什么意思解释,剪影是什么意思

TIKTOK资讯 2年前 (2023) code
14 0

核心阅读

通过审美过程来获取新闻照片的信息已然成为一种阅读趋势。作为媒体报道新闻的一种常用样式,新闻照片要满足受众的这一审美情趣,就要尽最大努力让新闻照片艺术化。通过研究《人民日报》刊登的相关新闻照片,归纳出了构色、构形、顶拍、剪影等多种使新闻照片艺术化的拍摄手段。

当下,人们置车除了讲究车的功能外还在乎车的外观。随着生活质量的提升,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改变,对消费品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媒体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品,在媒体业态越来越多、在获取信息渠道越来越多的今天,即便是免费的消费品,人们也在挑着“吃”。新闻照片作为媒体报道新闻的一种常用样式,那种随便拍一幅照片都能吸引眼球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而通过审美过程来获取新闻照片的信息已然成为一种阅读趋势。这就要求新闻照片要与时俱进,要适应受众的胃口与需求,最大限度地让新闻照片艺术化。这里以《人民日报》刊登的新闻照片为例,来谈谈新闻照片艺术化的拍摄手段。

构色

在谈构色之前,不得不提颜色的作用。颜色有两大作用:一是它本身固有的功能性作用,这种作用是客观存在的;二是它对人们心理上的影响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主观性的“心理反应”而表现出来的情绪变化,个体间认知与感知的差异决定影响的强弱。

前者的作用主要有统一、区分、提醒等。当“大面积”使用一个颜色的时候,表现出来的效果给人的感觉往往是统一的,比如一个运动员团队统一着红色服装出场的时候,就给人整齐划一的感觉,这就是统一的作用。在一个主要用颜色语言表达的内容中,不同颜色的组合使用,可以起到区分的作用,比如地球仪上蓝色表示海洋,黄色表示陆地。公路旁黑边黄底标有惊叹号的三角形标志,其颜色起到了提醒的作用。

后者的作用主要有联想、刺激、感染等。看到颜色往往让人产生诸多联想,如看到红色会联想到鲜血、火焰等,看到蓝色会联想到蓝天、海洋等;看到颜色往往让人的心理受到刺激或情绪受到感染,如看到黄色产生胃口,看到红色产生兴奋,看到蓝色产生冷静,看到黑色产生凝重。

颜色的作用既然如此之多之大,我们在让新闻照片艺术化的过程中,就要通过“构色”来最大限度地运用好颜色这一美学艺术元素。

这里以《人民日报》2020年9月18日第2版刊登的新闻照片《山村花海》(图1,刘帅冶摄)为例来阐述什么是构色。《山村花海》说的是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朔北藏族乡边麻沟村打造“花海”,发展美丽经济的事。照片满幅呈现的是盛开的鲜花,一种是紫色的,一种是黄叶衬白花。在这两种不同鲜花的交会处,两位头裹白色头巾身着红色衣服的村民在管护鲜花。正因为有了两位村民的点缀,让照片颜色丰富,美感十足。如果这幅照片少了这两位村民抑或这两位村民穿的不是红色衣服,那么,照片难以达到这样的美感效果。

剪影是什么意思解释,剪影是什么意思

图1,刘帅冶摄

在这幅照片中,两种鲜花的颜色是不能改变的,如果作者通过后期制作手段改变了鲜花的颜色,那就是假新闻,就违背了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在这幅照片中能改变的颜色就是两位村民衣服的颜色,她们可以穿红色衣服,也可以穿绿色衣服。无论穿什么颜色的衣服,甚至她们出不出现在花丛中,都不影响“花海”的事实,也就是说不影响新闻真实性。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完全可以毫无顾忌地把两位村民的衣服作为构色的道具。那么,什么是构色?概念也就出来了。所谓构色,就是在不影响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把人的衣服作为道具,根据照片的美感需求,而人为确定衣服的颜色。所以,构色不适合突发事件等抓拍场景。

我们在构色,也就是在确定衣服颜色的时候,应遵循的原则就是:要契合新闻照片表达内容的需要,要能给新闻照片增添美感。方法上主要采取互补色构色与邻近色构色。在色相环上对角线位置的颜色称互补色,如红色的互补色是绿色,绿色的互补色是红色。色相环,就是将色相的变化用圆形按顺序排列起来。色相,指的就是红、橙、黄、绿、青、蓝、紫等不同性质的颜色。互补色构色,由于色相具有对比性,色相差很大,所以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在色相环上相距不远的颜色称邻近色。邻近色构色,由于色相邻近、类似,所以具有浑然一体的韵律感。以上例子的构色就用了此方法。

构形

所谓构形就是在取景构图的时候发现美的形体,从而让这种形体成为新闻照片的架构及其艺术化的一种手段。这里所说的“构”,不是对场景进行临时性的人为改造,而是在充分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去“发现”“寻找”;这里所说的“构”,也不单纯是运用“黄金分割”就了事,而是要向绘画大师注重画面的“形”那样去构造照片的“形”。能够让新闻照片艺术化的“形”有不少,归纳起来主要有两大类:一是曲线形,二是直线形。

曲线代表灵活、运动,它如行云流水,如山峦起伏。它是最能产生美感的线条。我们常说的魔鬼身材,其实就是指曲线美。在曲线形当中,尤以“S”字形、“O”字形和“Z”字形为最突出。

《人民日报》2020年7月28日第6版刊登的新闻照片(图2,章勇涛摄),说的是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花岙盐场古法晒盐的事。这幅新闻照片的架构就是“S”字形。两位盐农晒盐时用推板推出的两条曲线刚好组合成了“S”字形。

剪影是什么意思解释,剪影是什么意思

图2,章勇涛摄

《人民日报》2020年8月14日第8版刊登的新闻照片《船行云水间》(图3,郭立亮摄),用“蓝天白云倒映在水中,小渔船犹如在天上遨游”来折射湖南省资兴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确保小东江一江碧水的事。这幅新闻照片的架构就是“O”字形。小渔船在水中荡起的涟漪形成了一个个藕断丝连般的圆圈,叠加在一起形成一个大的圈子。加之渔民撒出的渔网及其倒影形成的椭圆,加之渔民头戴的圆形斗笠,加之小渔船旁边泛起的犹如奥运环的水圈,加之水面上冒出的水泡,整幅照片就像是一个“O”字形的集合体。

剪影是什么意思解释,剪影是什么意思

图3,郭立亮摄

《人民日报》2020年7月3日第1版刊登的新闻照片《拓宽扶贫路 发展有出路》(图4,郑坤摄),说的是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将芝茅路改造扩建成双向的沥青公路,与三峡大坝屈原祠九畹溪漂流等景区串成一线的事。公路在山间呈“Z”字形蜿蜒,照片画面成为“Z”字形构架。

剪影是什么意思解释,剪影是什么意思

图4,郑坤摄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的“S”“O”字的形态,都是由照片中人的动作或物的运动引起的,是动态的,瞬间即逝。这就要求拍摄者要有捕捉艺术形态的意识与技术本领。

直线代表刚直、进取,它是曲线的基础,每条曲线都是由极短的直线组成。在直线形当中,以“I”字形、“Y”字形为典型代表,各自构成新闻照片的审美构架。

把“I”视为一条直线,这个“I”可以是斜着、横着、竖着的,对应的构架形式可分为斜式、横式、竖式。这里仅举斜式的一例。《人民日报》2020年8月15日第4版刊登的新闻照片《育珍珠助增收》(图5,左学长摄),说的是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白湖镇杭头水产养殖合作社充分利用圩区发达水系养殖珍珠的事。在水面上,一垄垄平行的珍珠充满了音乐般的韵味,斜式的“I”字形构架让照片美感满满。

剪影是什么意思解释,剪影是什么意思

图5,左学长摄

两条直线以一定角度相交形成“Y”字形构架。《人民日报》2020年4月19日第1版刊登的新闻照片《谷雨到 采茶忙》(图6,熊明银摄),说的是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肖堰镇茶农在有机茶园采摘春茶的事。两块相邻的茶地以不同的垄向相区别,一横一竖,刚好又呈直角相交,成为构架“Y”字形画面的客观现实。

剪影是什么意思解释,剪影是什么意思

图6,熊明银摄

当然,“I”字形、“Y”字形当中的直线,不一定是实体的直线,也可以是由一个个具体的物摆放而成的“线”。

顶拍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新闻照片拍摄的角度大都是平拍或仰拍以及受限的俯拍。所谓平拍,就是人们在陆地上以自己平视的角度对景物、场景进行的拍摄。所谓仰拍,就是人们蹲下去以仰视的角度对景物、场景进行的拍摄。所谓受限的俯拍,就是人们踮着脚尖或借助梯子、楼房、山头等登高物,以俯视的角度来对景物、场景进行的拍摄,因为往往要借助它物登高,而景物、场景的呈现受登高的影响,所以,称为受限的俯拍。

随着航拍无人机的发展与普及,新闻照片全新的视角开始出现,那就是顶拍。这里的措辞为什么要用“顶拍”而不用“俯拍”呢?这是因为人们即使不借助登高物,也能对低于人体高度的景物如灌木花坛、觅食的小鸡等受限性进行俯拍,而航拍无人机所能达到的高度与广度是任何登高物都不能比拟的。所以,借助航拍无人机进行拍摄的景物、场景的呈现效果,与传统意义上不借助登高物以及借助登高物所进行俯拍的景物、场景的呈现效果,不在一个重量级上,可用天壤之别来形容。为了表达这种差别,我们把借助航拍无人机进行的俯拍称为顶拍。

《人民日报》2020年9月3日第7版刊登的新闻照片《乐享水上运动》(图7,毛勇锋摄),说的是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千岛湖水上运动人气旺盛,游客享受水上运动快乐的事。依据拍摄效果可以断定这是一幅不折不扣无人机顶拍出来的新闻照片。这里就以这幅新闻照片为例来谈谈顶拍的特点:

剪影是什么意思解释,剪影是什么意思

图7,毛勇锋摄

一是鸟瞰视野。这样的视野,对于人类来说只能通过坐飞机等航空器才能体验得到的视野,而就是坐飞机也因为要受到封闭、高度、天气等因素的影响,而使得这种视野的体验往往大打折扣,因此,这是一种相对珍稀的视野。这是一种宏大的视野,这种视野能把地上的景物、场景尽收眼帘,能把山川河流“看”成盆景,能把建筑等“视”为大地的点缀。这是一种垂直的视野,能看到山之巅、江之面、头之顶。《乐享水上运动》就把宽阔的湖面、湖面上的游乐平台、湖面上的游艇等尽收镜头。

二是无“天地线”。这里所说的天地线就是天际线与地平线的简称。这里并不是要否定天际线、地平线在新闻照片中的作用。有天际线的新闻照片是一种美,有地平线的新闻照片也是一种美,天际线、地平线在新闻照片构图中往往起到重要的美化作用,被称为黄金分割线。但是,如果我们大量的新闻照片中,全是清一色的天际线或地平线,就往往造成审美上的雷同感,从而出现审美疲劳。在这个时候,如果新闻照片中没有天际线或地平线,反而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又是另一种美了。《乐享水上运动》,没有天际线,也没有地平线,是一幅货真价实的优美照片。

三是平面呈现。真正顶拍的照片都是平面呈现的。平面照片中的景物、场景由于是大视野下的顶部图像的集合,给人以从“俯视”到“平视”的错觉,好像是“平躺”着的东西“竖立”着看了,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给人美感的错觉,这是真正顶拍照片独有的特点。这种平面照片给人总的感觉就像一幅充满情味的图画,而根据拍摄对象的不同,有的像油画,有的像水彩画,有的像水墨画。比如《乐享水上运动》,就像是在一块绿色的画布上画上了游乐平台及游艇的超写实性油画。

剪影

提到剪影不妨先从剪纸说起。剪纸,是用纸张剪出人物或景物形象的一种民间艺术。剪影是剪纸的衍生物或延伸物,就是拍摄出来的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类似于剪纸的效果。在摄影行业,剪影既指一种摄影技术,又指一种特殊效果的照片。剪影的特点是:它是一种艺术照,供人欣赏,给人美感,给人美感的程度与欣赏者的艺术涵养水平相关联、成正比;它意象性地表达人物或景物的精气神,人物看不清五官、服饰等,景物看不到质地、颜色等,人物或景物都是黑色的,但人物或景物以独特的形态轮廓呈现出剪纸般的效果,给人无限想象空间;它是一种自然条件下的逆光照,虽然拍摄的主体或主角是剪纸般的效果,但作为光源的太阳及其光芒是鲜亮的,如果光门控制得好,部分背景甚至是可以清晰的。正因为有这些特点,剪影成为一种艺术摄影,剪影照成为一种不可多得的艺术照。

然而,这种艺术照进入新闻摄影领域却姗姗来迟。这主要是受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新闻出版物和新闻摄影界均沉浸于黑白世界的现实影响,本来新闻出版物就是黑白印刷,摄影照片也是黑白的,再来一个剪影,对于黑白印刷的出版物来说岂不是要命了。在这样的新闻出版印刷与摄影器材的条件下,剪影被新闻摄影打入冷宫是可以理解的。新闻出版物印刷和新闻摄影器材双双进入彩色世界以来特别是进入以网络为基础的新媒体、多媒体、融媒体时代,新闻媒体上也鲜见剪影照,估计原因还是受黑白世界的“遗传”影响太深,认为剪影不适合新闻照片。

其实,在现今科技发达和人们“视界观”转变、更多地喜欢在审美中接受信息的条件下,剪影照已经有了用武之地,应该让它从冷宫走出来展现它应有的美。有媒体已经尝试用剪影照作为新闻照片,如《人民日报》2020年4月17日第3版刊登的文配图新闻《通过铁路、航空、公路(眉题) 返汉离汉人员一周内达66.1 万人次(主标题)》,其两幅配图都是剪影照(图8、图9,李舸摄)。

剪影是什么意思解释,剪影是什么意思

图8,李舸摄

剪影是什么意思解释,剪影是什么意思

图9,李舸摄

这则新闻说的是湖北武汉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离汉通道管控解除一周内,通过铁路、航空、公路返汉离汉复工复产人员共66.1 万人次,日均9.44 万人次。配图的说明词分别是:在武汉火车站,一列动车缓缓进站,离汉旅客即将登车;武汉市民乘坐轮渡过江。可以看出,这两幅照片都是逆光拍成的,你看,站台上旅客及其行李等都是剪影,但站台是光亮的,动车是清晰的;乘坐轮渡的市民是剪影,江面却在阳光的照射下泛着金波,通过玻璃反射的岸边建筑也是清晰的。

由此我们可以归纳出剪影照成为新闻照片的要件有二:一是被剪影的人物或景物不是新闻报道的主体或主角,也就是说不影响报道意思的表达。如以上这则新闻它要表达的是离汉通道管控的解除,报道的主体或主角是交通工具,而照片中作为交通工具的动车是清晰的;虽然不见渡船,但渡船外江面及岸上建筑是清晰的,大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二是运用剪影更有利于增强传播效果。以上照片上乘客的剪影不但丝毫没有影响交通工具运行的表达,而且乘客的剪影让受众充满了无穷的想象——新冠肺炎疫情对于人类的影响,人们该是怎样的一种情绪与感受?这无疑增强了照片的传播效果。

结语

构色、构形、顶拍、剪影等,是实践证明了的能够让新闻照片艺术化的拍摄手段。无人机后,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及卫星拍摄技术的发展,类似的手段会越来越多。在充分利用现代新技术的同时,新闻摄影还要更多地向绘画学习,学习绘画的色彩,学习绘画的构图。新闻媒体要有新闻照片艺术化呈现内容的意识,要大力倡导新闻照片艺术化,要给足版面大胆刊登艺术化的新闻照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