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兴趣电商流量认知图
前言:(本文章适合有千川投放经验的人阅览)
现象一: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些很矛盾的地方,比如说有些人运营的直播间,无论是转化率、GPM都做得很高,GMV也有个五六万,但是就是在线低至个位数。而有些人运营的直播间,在线上千人,但是UV价值却低得可怜,业绩连破万都很困难。
现象二:我们在遇到老粉比例过高时,需要通过千川去校正人群时,假如投放深层行为去覆盖,那么因为是电商行为流量,由这这种类型流量大盘竞争压力大,所以花费很大,而且容易对付费补GMV产生依赖;如果通过浅层行为投放去覆盖,广告投入很小,但是这样又很容易影响帐号标签使FEED完全不能卖货,所以在通过千川去洗标签其实在选择方法也是很容易左右为难。
现象三:深层行为通投是快速补GMV的方式,但是事实是有个矛盾的地方,就是通投比例过高可以完全把自然流压制完,通投如果没有足额的预算那么补GMV效果又不明显,所以很多玩通投的完全放弃了自然流,而很多玩自然流的人又完全放弃了通投。可能我说通投比例大会压自然流,有些人会跟我抬杠,因为千川官方都有视频说投放不会压自然流,我说官方的话不能全信,自相矛盾的比较多,全信你就等着倒霉吧。举个例子,在千川官方更高维工具巨量云图里面有诊断工具,截图给大家看一下。

千川巨量云图诊断付费是否压自然流的工具
这个意思是当你投放的流量和你的自然流吻合时(交集多),就会对自然流有正向的作用,如果和你的自然流不吻合时(交集少),那么对自然流就有负向的作用。那么附上我的逻辑解释:我们之所以系统会给我们推精准的自然流是因为我们有标签,而通投的流量是各个流量池全都有(标签非常杂乱),所以通投流量比例一大就会对我们标签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所以结果真正干过通投的人都知道,只要预算够大,一定是没什么自然流的。
为什么我们要掌握底层逻辑?
以上3种现象看似很矛盾,有没有解决方案,答案是肯定有的。只要掌握了底层逻辑就可以解决这些矛盾,比如说流量如何既要精准又要够大;比如说千川什么时候需要浅层流量进来且不会坏帐号模型;比如说如何有大额通投还能够继续保持自然流。这些答案都是可以解决的,但是必须要理解透兴趣电商的底层逻辑。没有弄明白底层逻辑之前,无论谁教你用什么方法,你用的话都会跟别人的成绩相差十万八千里,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只有掌握了“道”,“术”才有其用。
第一层逻辑:流量池分两个,兴趣行为流量池远大于电商行为流量池

两个流量池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
直播间流量其实分为两个大池,一个是兴趣行为流量,就是AI算法下认为这些群体用户对你的内容感兴趣;一个是电商行为流量,就是AI算法下认为这些群体对你的产品有意向。所以很多直播间会忽略兴趣流量池,不去承接兴趣流量池的用户,这种思维下投流也全是投深层行为,由于兴趣行为流量池远大于电商行为流量池,所以这些只关注业绩的运营者,加上片面的投流方法论,结果就造成了各项指标都很高就是流量低,我见过很多帐号GPM超6000,在线也只有十几个人的;这是一个极端,另一个极端刚好相反,就是拼命承接兴趣流,比如说卖个服装硬在跳舞、唱歌、说快板,几千人在线,场观几十万,业绩还是几千。这些现象都是没有搞清楚这个底层逻辑。
结论:场观大且相对精准的直播间业绩远大于两类直播间【准到全是买货的直播间(电商行为流量池),2、泛到全是看热闹的(兴趣行为流量池)】
方法论:要将直播间流量池分为两个,而不是一个,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这非常关键,要同时掌握兴趣流量池和电商行为流量池,要掌握比例及火候,使直播间人多又精准。
第二层逻辑:每个流量池又分层级,不同层级所获得的预测流量及PK流量不同。
无论是兴趣行为流量池,还是电商行为流量池,你在那个流量池能分多少取决于你的两个流量池的权重,关于这个层级官方也没有具体数据指标,大部分人都是根据经验来划分,但层级一定存在,我们暂且由大到小分为四级(A层级、B层级、C层级、D层级),流量层级又分为两种属性,预测流量的层级(开播的推流),PK流量的层级(开播中的推流),这个逻辑的图如下:

流量结构分解图
如上图所示,我们就能相对准确的分析别人抖音帐号的结量结构,也能准确分析到我们自已帐号的流量结构,比如说A达人的帐号情况:开播在线2万人,持续在线1万人,场观50万人,GMV100万,虽然我们没有看到他的后台,但是也可以这样去分析【兴趣行为流量池大,其中兴趣流量池预测流在A层级(开播2万人在线),兴趣流量池的PK流在A层级(稳定1万人在线);电商行为的预测流预计在B层级(销售额偏低),电商行为的PK流预计在B层级(销售额偏低)】,因为这是别人的帐号,只能相对准确去判断。
再举个例子B店铺帐号的情况:开播在线20人,持续在线50人,场观2万人(拉时长),GMV100万,同理我们可以这样去分析【兴趣行为流量池小,在中兴趣流量池预测流预计在D层级以下(开播20人在线),兴趣流量池的PK流在D层级以下(持续在线50人);电商行为流量池在D层以下(开播20人在线),电商PK流在B层级(销售额100万,GPM5000)】像这种帐号基本上可以判断就是99%是电商行为流量池的结构,而且99%以上的概率是纯付费的帐号,只有纯付费的帐号才能在没有兴趣流量池流量(50人在线)还能做到100万GMV。
再举个例子C达人帐号情况:开播在线10万,持续在线10万人,场观500万,GMV4000万,这种帐号香不香,流量结构分析出来后,我们基本上也可以在不看他帐号的情况下,摸清楚他是怎么投放的,达人为什么可以投浅层为主,大家细想。
再举个例子我们自播:开播在线2000人,持续在线500人,场观15万,GMV50万,这种情况我们就可以看后台,然后通过去分析流量结构,分析是需要放大兴趣流量,还是需要加大投入电商流量。总之,流量的结构会影响帐号模型,无论是付费流还是自然流原理都一样。
为什么要这样去分析,因为人运营根本不懂底层的一些东西,眉毛胡子一把抓,不能对症下药,造成了直播间不稳定,比如说高在线不卖货的情况不知道怎么去调整,出现低在线又极为焦虑,我们去调节帐号应该要对流量结构的各个部分都非常了解,然后就可以有针对性的通过千川去调整我们的流量结构。
第三层逻辑:两个流量池相互交叉且相互流动
在兴趣行为流量池里到底分给你多少电商流量,在电商行为流量池里到底分给你多少兴趣流量?

两入流量池相互流动且交集大
如果说兴趣流量池中没有电商流量,那么玩自然流的全死,因为电商流量优先匹配给了投流用户,但真相不是这样,兴趣电商的第一是兴趣,也就是说兴趣压过电商,这就是为什么达人卖货总是比那些专业的店铺卖货要香了,因为兴趣压过电商,兴趣流量池远大于电商流量池,所以做抖音不重视兴趣流量池那基本上都是一种投机行为,比如说在很少数人投流流时买流量,能赚到钱,一旦很多人开始投流后,广告费上去了不赚钱了,就要换品了。而且这种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少,所以看看那些玩自然流的,都是先把人气做起来,通过话术去拉互动,通过互动(互维四率)去洗标签,这个动作其实本质上讲就是从兴趣流中挖掘出电商流,然后再开价销售,GMV照样不低,只不过没有千川去调节稳帐号容易出现流量和业绩过山车。
如果说电商流量池中没有兴趣流,这也是不切实际的,系统通过行为判断用户的行为,本身具有一定的概率性,要提高概率就需各种维度采集数据,比如说你买了一个剃须刀,你下次还会买剃须刀是什么时候?会在京东、淘宝、实体还是继续在抖音上买?抖音的AI要做出这种判断其实单凭一次交易记录根本判断不了,那么他会怎么去判断,更多是在兴趣中去判断,比如近期你浏览了哪些相关的视频,输入了哪些信息,还有在头条系各个平台的数据都会汇总给AI去判断,所以电商流量池中必有兴趣流量池的人群,比如说为什么有些人投放深层(下单、成交、ROI)广告却不成交呢,有两个原因:一是你的内容太差,二是系统没有给你核心电商流量,反而偏兴趣。
所以结论是:兴趣流中有高品质的电商流,电商流中有低品质的兴趣流。明白这些原理后,就不会傻傻的认为投放嘛,就投成交了,其他流量都没用。当从你投放获取ROI的角度,投放进入、关注、互动是没用,但从对你的流量结构上来说至关重要。比如说稳定你的自然流FEED成交比例,比如说稳定你的流量层级,比如说调整你的人群偏号,浅层比深层投放更为重要。
第四层逻辑;两个流量池层级排名考核的目标有共性,也有区分。
有人说千川投放进入没用,这是很短浅且不全面的认知,进入如果人群精准的话可以给你洗人群偏号(标签)吧,进入如果你做了停留、互动、关注可以给你稳流量层级吧,甚至你的的人货场非常牛的时候,进入也能给你带来大量的GMV,只不过难度系数大且相对接间。
举个例子,假如一个平播的直播间,光卖货,停留、互动、关注等浅层数据从来不重视,那么投进入、关注、互动肯定是灾难。直播流程要匹配投流的策略,这非常关键。所以我们要了解兴趣流量池和电商流量池考核的维度是不一样的。有些人担心投浅层会降低千川的GPM,那都是因为还没有把流量池一分为二的认知,所以很难成为高阶的投手。假如我们投放浅层,这一组数据就不要放到考核G PM上来,而是其他用途。

混为一堂的指标优化
如上图所示,如果不区分流量池,一是广告GPM如果投放了浅层肯定是很低,那么结果是不是告诉大家就不要去投放浅层了;还有内容互动指标对于深层的电商行为人群压根就不是很重要,你看那些精准流量+平播的主播,哪里去拉什么互动,拿着卖就行。所以这种区分造成了很多矛盾的现象,也造成了很多人学千川越学越迷糊。比如说解释不了这些现象:为什么广告GPM很低但是整体GPM很高?为什么互动指标很差但是GMV却很高?为什么光有人气没有转化?为什么光有转化却没有人气........

更加清晰的指标
那么我们把其区分开来并定义一个公式:
电商流量池排名指数=预估点击率*预估转化率(成交)*UV价值*1000
兴趣流量池排名指数=预估点击率*预估转化率(点赞、互动、关注、粉团、成交率平均数)*停留时长(分)
举个例子,平常我们经常会碰到,有些人口碑分低了流量会降低很多,有些人口碑分低了对流量却没有影响。所以有些人说口碑分对流量影响很大,有些人说口碑分对流量没有影响,那么我们把流量池一分为二,因为口碑分主要影响的是电商行为流量池,那么对于兴趣流量池为主的帐号的流量就没有影响,对于电高行为流量池为主的帐号影响就很大。但是无需质疑,对于电商带货,口碑分对于电商流量及兴趣流量的成交转化影响会很大。
有了【电商流量池排名指数】和【兴趣流量池排名指数】后,我们只要每天把数据做出来,就会逐渐对自已在大盘流量排名有感知了。同时也能够驾驭好兴趣流量池与电商流量池的平衡了,这个时候就等于掌握了流量控制的密码了,最终这个控制手段在【投流方式】和【直播流程】这两个动作中表现出来。
至于如何优化这两组指数,有空再写。
第五层逻辑:如何让兴趣流转电商流?(爆品洗、话术洗)
因为兴趣流量池和电商流量池是互相流动的,那么如何让兴趣流量池的观众尽可能转为电商流池的观众?
如果从大数上来讲,兴趣流量池的观众肯定没有电商流量池观众那么精准,所以玩兴趣流量池需要我们去洗流量,越洗越精准。怎么去洗呢,如果我们主要是为了卖货想吃兴趣流,那么我们就理个逻辑出来。
首先基本承接逻辑如下:
承接兴趣流,拉停留、拉互动、拉关注、拉粉团、拉点赞、拉转化
如何承接电商流,拉转化【成交密度、GPM】
那么兴趣流量我们就要理个逻辑出来。
一、用千川拉精准人群,比如说A4 A5人群资产来投放进入、互动。
二、直播流程需要表达洗电商流的信息。
1、用爆品来主讲,这是最关键的。
2、场景除了视觉效果,要有很明显的卖货主题。
3、不要为了拉人而拉人,话术上多用商品相关的词汇,结合拉互动拉时长。比如说喜欢这件衣服的扣喜欢、觉得好看的扣好看,觉得这件衣服好看加个关注........这些动作都是在告诉系统哪些人对你的衣服感兴趣,后续给你推的流量就越来越多的接近电商流。
整篇重点结论:做兴趣电商如果要更持久、更稳定、更大体量,需更加重视兴趣流量池(本源),不要全盯电商流量池,也不能全盯兴趣流量池,要控制兴趣流与电商流的平衡。而控制平衡的利器有两个:一个是短视频,一个是更加粗爆的千川。只要控制两个流量池的平衡,就解决了很多我们遇到的自相矛盾的现象。
转载请注明:易川抖音真名,抖音易川原名 | TIKTOK导航 TK123导航 | TikTok运营网址资源导航 TikTok Shop TK小店资源导航 【TK要要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