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淄地名
提起鲁菜,中国人普遍都知道它是八大菜系之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历史上鲁菜最重要的形成时期离不开齐国都城临淄,离不开北魏时任高阳太守的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齐民要术》中首次详细记录了齐地16种大酱、25种食醋的制作方法,并记载了由大酱中产生的中国最早的酱油——“豆酱清”的过程,成为中国最早的关于制酱、酿醋的工艺学。
在临淄,至今还流传着牛山脚下“巧媳妇”的故事哩。今天的临淄地名故事带领大家一起品读一下牛山脚下“巧媳妇”的故事。

临淄地名
春秋齐襄公时国政混乱,连称、管至父二人与公孙无知预谋叛变,蠢蠢欲动,国内乱得一团糟。齐僖公的儿子、齐襄公的异母弟弟公子小白急急忙忙要到莒国避难。他和师傅鲍叔牙凌晨出发,走到牛山脚下,早饭时间已过,肚子空空,只觉得浑身乏力,头昏眼花。俗话说“屋漏偏遭连夜雨”,这时齐国的动乱者苦苦相追。慌乱之中,公子小白和师傅匆急中躲进了山北一户种田人家。幸亏这户人家的老翁和女儿都很善良,见他们绝非寻常之人,于是把他们藏在屋角一个空的酱瓮中。一会儿,追赶公子小白的人来到这户人家,一番搜查,没有发现丝毫踪迹,只好悻悻而去。躲在酱瓮中的公子小白,躲过了大难,却被扑鼻的酱香熏得饥饿难耐,加上又受了惊慌,竟然虚脱过去……

临淄地名故事
待他醒来时候,老翁已将做好的农家饭菜摆在饭桌上。饥肠辘辘的公子小白哪里顾得上身份脸面,一阵狼吞虎咽,吃个正饱。今天的饭菜,怎么如此美味,以前的宫内御膳也远不及此,尤其是用生大葱蘸食的佐料更是味道鲜美。他忙问老翁,这是什么佐料?老翁告诉他:“我们是世代做酱的人家,以制酱为生,刚才您吃的佐料正是我女儿结合祖传秘方自制的大酱,您藏身的大瓮正是酱瓮。”公子小白频频点头,谢过老翁,跟师傅鲍叔牙奔往莒国避难。
后来公子小白登位,称齐桓公。有管仲和鲍叔牙的辅佐,齐国逐渐强盛。一年春天,齐桓公患了一种怪病,体乏不爽,食不知味。他忽然想起了那次逃难在老翁家吃过的大酱。于是派亲信前往牛山脚下寻访。可是当时只顾逃命,未曾记得具体村落,所以派去的人费了不少鞋袜,可就是找不到那户人家。于是到处贴榜告示:凡有作酱之家,皆须献酱,若能解桓公食欲,必有重赏。一时间,献酱之人络绎不绝,可是都对不上口味,还是不能解除桓公的怪病。
又过了几天,一个农家装束的少女突然手提一个竹篮、两个小瓦罐,来到王宫门口求见,说自家做的酱定能帮助国君增强食欲。侍卫们领着她进了王宫。在宫殿下,这位少女先从竹篮中拿出一个陶碗,一个铜勺,从瓦罐中舀出一点棕色的清浆,请桓公饮尽。不料,桓公饮后直咧嘴巴,什么香味也无,直酸得口水汪汪,莫非是来糊弄本王?正要命令侍从严厉责问,只见那女子也不辩解,不紧不慢地打开另一罐的封泥,让侍从将瓦罐呈给桓公。桓公接过此罐,凑前用鼻子一嗅,哟,酱香扑鼻,舌下四窍通透,顿感胃口大开。——此女子,莫非正是当年救命老翁之女,忙躬身相请。问清身份,桓公大喜过望,请少女进膳房为其亲自当厨,所做饭菜,桓公尽赞味美。
桓公问那少女:“今天的酱香,不仅保留当年的浓淳,而且入口又感更加清润美味,这是为什么?”女子答道:“当时您吃的是豆酱,今天您吃的是豆酱沉淀后渗的清液,称作清酱,也叫豆酱清,用以佐汤拌菜,更为入味。”桓公又问:“刚才您让我尝的是什么,如何那么酸?”女子答:“那是酢(醋),也是我家秘方所制。您积食已久,用了可以健脾开胃,增加食欲。因为平时您从未直接饮酢,所以突然第一次饮下,自然感觉太酸。若细细一品,酸中会有甜味儿。经常喝一点,对身体很有益处。”
听了少女一番言语,桓公越加喜爱,于是将她纳入宫中,又命身边侍从将老翁请来临淄城里居住。
少女入宫后,不仅以善良、朴实、勤快风格对人,并将手艺广泛传授给宫廷内的厨丁。大家都称赞这位女子为心灵手巧的“巧媳妇”。后来,酿制大酱、酱清和制作酢的工艺在齐国推广开来,“牛山脚下巧媳妇”的故事也一代代流传至今。
来源 | 临淄民政
转载请注明:匆公子电话,匆公子个人资料 | TIKTOK导航 TK123导航 | TikTok运营网址资源导航 TikTok Shop TK小店资源导航 【TK要要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