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南京掌掴幼儿事件不断发酵,迅速登上了各大平台热搜,引起广泛关注,热度不减。关于打人“鲁医生”、伤人“熊孩子”的讨论更是层出不穷,应接不暇。
多数网友认为鲁医生的行为失德失范,不仅违背公序良俗,甚至已经触犯法律边界。不管是一时的没忍住还是有预谋的复仇,上门打人显然不妥,鲁医生在你出手的那一刻已经输了。仔细想想鲁医生用打人的方式教育小孩打人行为的逻辑也确实滑稽。毋庸置疑,鲁医生必将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这一巴掌打得不仅是祖姓幼儿的身心,更是打碎了他自己和孩子的前程。
从舆论对鲁医生铺天盖地的指责中不难看出社会对暴力的极低容忍度,这背后正是大家对暴力行为的深深忧惧,大有“今日若我冷眼旁观,他日祸临己身,则无人为我摇旗呐喊”之意。真是暴力之伤,社会之殇。暴力解决不了问题,还会滋生新的问题,往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施暴者鲁医生无法克制自己的心魔,图一时之快、逞一时之勇,他终将为自己的行为买单。同样祖家人也要承受身体与心灵的双重创伤,且有些伤害一旦造成便难痊愈。奉劝一句:解决争端,一旦出手没有赢家。
网络上除了充斥着对鲁医生的谴责外,也有人认为鲁医生的行为虽有不妥但算也人之常情,甚至将其标榜为“好爸爸”、“英雄爸爸“。这种言论显然偏颇偏激,但极端表达的背后暗藏的却是另一个让人头疼的存在-校园“熊孩子”。在舆论偏向明显的情况下,仍有人敢于打破“沉默的螺旋”发出不同的声音,足以说明校园“熊孩子”确实已成为困扰不少家长的顽疾,长期积压的无力感使得这次事件成为许多家长站出来摇旗呐喊的高地。
许多家长对校园“熊孩子”表示无奈,跟“不懂事”的孩子计较显然意义不大,跟护犊情深的家长较劲伤肝伤肺,最后只能憋住怨气安抚自己的孩子,教育孩子远离甚至回击“熊孩子”。面对校园“熊孩子”,只能选择回避或是以牙还牙地回击?
非也!还是那句话:出现问题,直面问题,解决问题。躲永远不是解决问题的上选,逃避只可能会让伤害变本加厉。当然教育孩子以暴制暴更不是良方,可能还会造成新的伤害惹出大的麻烦。其实面对校园“熊孩子”的恶意伤害,关键的关键就是要让对方家长对此问题引起足够重视,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合理合法地让其为孩子的不良行为付出代价。高犯错成本也许会更有力地触动监护人的内心,促使其对孩子的粗暴行为展开反思和教育。
回到南京事件,鲁姓父母合理的做法应该是督促幼儿园与对方家长约定时间正面沟通,要求对鲁姓幼儿头部进行必要的医疗检查与治疗,可要求祖姓父母陪同就医,事后也可要求相应赔偿。记住,合理要求一定要坚持,在经济成本与时间成本的双重压力下才更有可能引起对方父母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有底线的父母应该不会再任由孩子胡作非为,会给孩子上规矩立边界,帮助其建立可为不可为的意识,如此孩子应该也不会冥顽不化。
行文至此,想顺便对祖家人说几句。毕竟是你们孩子有错在先,工作再忙加班再多也要设法抽身,及时沟通与解决问题,也许一个电话、一次登门就可能避免如今的事态失控。面对争端,不要刻意护短,一味将祖同学对鲁同学的伤害归结为朋友间玩闹时不小心造成的擦伤显然不利于帮助祖同学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护犊子的心可以理解,但这样只会让孩子失去应有的敬畏,虽不至于肆意妄为但也会麻烦不断。不论结果最终如何,受伤害的还是孩子,包括无辜的妹妹,童年时期留下的暴力阴影可能需要用一生去治愈。
说完鲁医生,讲好祖家人,最后我们不妨将目光聚焦到被大家忽略的幼儿园。在舆论聚光灯下,幼儿园处于灯下黑状态,但此类事件中幼儿园的作为其实也同样重要。且不论尖锐物体进入幼儿园是否存在管理漏洞问题,亦不论幼儿冲突致伤是否存在看护不力的责任,我想知道的是幼儿园在伤害事件发生后是否采取及时有效的处置?还是处置不当不力变相将问题推向了园外?事情毕竟发生在幼儿园,老师理应承担起牵线搭桥化解矛盾的责任,而不是随着孩子离园将问题完全留给了家长。幼儿园的不力甚至缺位,这是他们最大的问题。
就事论事,我们不去对事件结果进行揣测,相信法律会给予公众一个公平、公正答复。作为具有代表性的社会热点问题,此次事件的处理也必将对以后类似的事件起到警示教育作用,也希望这是万恶的暴力行为最后结出的善果。
最后再给各位提个醒,是非对错都是一念之差,克己方能复礼,是谓仁,仁义方能通行天下。经此一事,请诸君行事三思,愿世间再无“鲁行僧”,望天下再无“掌掴门”。
切记,动手之后没有赢家!
转载请注明:wook什么意思中文意思,wook的中文意思 | TIKTOK导航 TK123导航 | TikTok运营网址资源导航 TikTok Shop TK小店资源导航 【TK要要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