哨子,可以说每个人都曾经玩过,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物件。可是说到数千年前的哨子,很多人就未必知道了。图一和图二,是红山文化蝉形玉哨正、背面,长3.92厘米,宽1.84厘米,厚1.38厘米。玉种应为地方白玉,因受沁呈微黄色,并出现“饭糝”和“冰花”。


玉蝉哨的头部和尾部皆已残损,但是仍然能够吹出响声,尽管哨声不甚响亮,我却感觉这哨声非同凡响。
玉哨表面有着厚重的包浆,它的包浆与一般古玉因历经岁月而形成的包浆不太一样,它是数千年前红山先民吹哨时用手捏、用嘴裹而形成的使用包浆,当然也包含岁月久远因素。这件从上古时代穿越而来的玉蝉哨,有着温润的质感,似乎有着生命的温度。和这件玉蝉哨的“年龄”相比,人的生命长度太微不足道了。
考古发现新石器时期主要用骨和陶制作哨子,许多文化遗址都出土有骨哨和陶哨,出土数量也比较多。本文探讨的这件新石器时期用玉制作的哨子,是首次发现,且仅此一枚系孤品,弥足珍贵。我曾在古玩地摊见过红山石笛,一眼假货。网上搜索,有红山玉哨图片和介绍红山骨哨、骨笛、陶哨文章,很难断真。新石器时期用宝贵而又坚硬的玉制作哨子,体现了红山文化惟玉为尊的理念,这也为古哨家族增添新的成员。本文从七个方面对这件玉哨做探讨。
一、玉哨毁坏原因。玉哨损坏部位与器物表面包浆一致,表明损坏年代久远。根据玉哨损坏部位和痕迹分析,特别是从尾部的断茬来看,使用中不慎磕碰或摔落,不会造成如此破损,因此它是人为有意毁坏的。根据考古,我们知道红山人有宗教信仰,经常举行祭祀活动,并且流行“毁器祭”,即在祭祀活动中,红山人要将祭祀物品以“砸、烧、埋”的方式,献给神灵或祖先。这件玉蝉哨应该是上古时期某位猎手经常使用和非常珍爱的狩猎诱捕工具,猎手凭借它捕获很多猎物。献给神灵或祖先的祭品当然要献最好的,红山人惟玉为尊,以玉为礼,用玉通神,在某次举行有关狩猎的祭祀活动中,这件玉蝉哨被部落首领或巫师选中做祭品,猎手不得不忍痛割爱,它因而被“砸、埋”,推断这件玉哨是“毁器祭”产物。
二、玉哨蝉形寓意。根据研究,我们得知红山人的宗教观念是“泛灵论”,即认为“万物皆有灵”,这一观念影响到北方地区从上古时期流传至今的萨满教。所以红山人才会创造出各种各样题材的玉雕作品,这一点在民间收藏的红山玉器体现更明显,民藏红山玉器的题材和样式远远多于考古出土和馆藏,这件玉蝉哨就是例证。红山人最早观察到蝉能够入土不死,破土重生,羽化飞天,蝉的这种神奇能力,让红山人产生对蝉的崇拜,便以蝉的形状制作玉器。据此断定以蝉形制作玉器,最早可追溯至红山文化时期,以后历朝历代皆延续制作玉蝉。红山人以及后来古人,用玉制作蝉,是将能够恒久不坏的玉和能够生命轮回的蝉,两强结合使强者恒强,追求的是生命达到永生。
三、阴刻线加工方法。古代玉蝉的雕琢大体上可分为精致和粗犷2种,雕工复杂的将蝉的羽翅纹理表现得纤毫毕现;雕工简单的只寥寥数刀就将蝉形表现出来,比如“汉八刀”玉蝉。但是这件红山玉蝉哨的刀工更简洁,仅用6刀就将蝉形刻画出来。由此可见聪明智慧的红山人,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并且具有对复杂事物高度的简化概括能力。
谈谈我对玉蝉哨这6刀的看法。如图一红圈所示,这件玉蝉哨正面背部有2道八字形螺旋纹工痕,推测是用来表现蝉的羽翅,否则无法解释。红山人这是把垂直使用的钻机,横过来当砣机使用,钻头旋转磨制出来带螺旋纹的阴刻线工痕,原始砣机由此产生。分析红山人制作这件玉蝉哨时,开始是用钻头当砣制作蝉的2道羽翅阴刻线,由于砣机处于试验阶段操作不熟练,最关键的是真正的砣具(青铜出现以后,另文探讨)没有发明出来,蝉的羽翅没有雕琢好,就放弃了这种阴刻线创新加工方法。
玉蝉哨的正面头部2刀、背面尾部2刀阴刻线,仍是手工用尖锐硬物反复推磨解玉砂而成,这是红山人一贯的玉器阴刻线加工方法,这也是红山玉器鉴定甄别要点。类似玉蝉哨上这种莫名其妙的粗螺旋纹工痕,在考古出土玉器表面偶有出现,细究有其原因。仿品玉器出现的细螺旋纹工痕,系电动工具所为。
四、玉哨年代地位。我把新石器时期人造的能够发出响声的器物,按照时间排序,大致分为五个序列。第一序列有贾湖骨哨,距今约9000年,后来演变成骨笛时距今8000多年,系笛和箫的祖型。有兴隆洼骨笛,距今约8000年。第二序列为河姆渡骨哨,距今约7000年。第三序列为半坡陶哨,距今6000多年,系陶埙祖型。第四序列为本文探讨的红山玉哨,距今5000年以上。至于红山陶鼓存在很大争议。第五序列有陶寺鼉鼓、土鼓、石磬、铜铃,距今4000多年。铜铃系青铜编钟祖型。有石卯骨簧、骨笛、陶哨,距今4000多年。骨簧系口弦琴祖型。从以上排序来看,新石器时期人造能够发出响声的器物种类屈指可数,器形和构造皆很简单。但是它们当中有些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是古老中国礼乐文明的发端。
需要说明,陶寺和石卯虽然已经出现金属器物,但是当时处于铜石并用时代,仍以石器为主,属于新石器最晚期,青铜时代由此破晓。
更需要说明,我把这件玉哨推断为红山文化,是持谨慎观点和保守说法。这件玉哨发现在吉林省,它大概率属于前红山文化。根据考古,中国最早期玉器发现于黑龙江小南山遗址,距今9000多年。后来小南山族群离开那里四处扩散,最主要的一支沿着吉林省北部向西迁徙,至辽宁、内蒙、河北三省交界那一片广大区域,学术界把这一区域称之为红山文化区域。迁徙途中有些部落留在吉林省北部定居,在此地生活期间继续制作玉器,所以吉林省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玉器与红山文化密切相关,并且比红山文化早,学术界称之为红山诸文化、泛红山文化、前红山文化。正因为如此,2019年辽博举办“又见红山”展览,借调吉林省新石器时期玉器,以使展览反映红山文化全貌。
以农安左家山出土的石卷龙为例,它是红山玉玦形龙(过去称玉诸龙)的祖型,测定年代距今约7000年,国博展示石卷龙标注为红山文化。因此本文探讨的这件玉哨,它的年代距今也约有7000年,那么按照我做的年代排序,它应该处于第二序列,与河姆渡骨哨属于同一时期。
五、玉哨用途。根据有学者研究以及我的观点,新石器时期的哨子具有多种用途,它是人们吹响玩具、集体活动联络信号、狩猎诱捕工具、娱乐活动乐器、军事行动号令、祭祀仪式吹奏法器等。但是以个体论其主要用途只有一种,需要做具体分析。
以河姆渡骨哨研究成果为例,研究人员为验证骨哨发声,用复制的骨哨吹响,发现有的哨声似鹿的鸣叫声,结合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以鹿科动物居多这一情况,推断有些河姆渡骨哨是“哨鹿”工具,这类哨子也称“鹿哨”。《诗经》有诗句云:“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实际上野生鹿非常警觉,即使人们来到山林,也很难看到《诗经》描述的场景。于是上古时期先民发明构造特殊的哨子,用哨声模仿鹿的鸣叫声,诱使鹿聚拢过来伺机捕杀,这种狩猎方式称之为“哨鹿”,又称“呼鹿”。实际上红山人不仅能够捕猎鹿这类温顺动物,而且还能够捕猎凶猛的虎、熊等,考古有出土文物且我有实物证据(另文探讨)。
一般来说,哨子制作吹得越响越好,所以哨子要有吹孔、音孔和空腔。可是这件红山玉哨在吹孔旁刻划出一条槽,如图三红圈所示,这会导致吹哨时一部分气流旁泄,降低哨的响声和改变哨的音调。

玉很坚硬,新石器时期制玉工具简陋,制玉方式原始,红山人为什么要劳神费力刻划这条槽呢?推断这件玉哨上的槽是调音槽,它能够起到调音作用,与贾湖骨笛上的调音孔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表明红山人智慧一点不比其它文化族群差。为什么要对哨子做调音处理呢?因为先民要用哨声模仿某种禽类或者兽类的叫声,用哨子做狩猎诱捕工具。
这件玉哨吹孔和音孔之间的梁断掉了,它的发声已有改变,目前无法做试验,确定它的哨声究竟是模仿哪种禽类或兽类的叫声。根据河姆渡骨哨研究成果,结合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半数属于鹿科这一情况,推断这件红山玉哨的哨声,很可能似鹿的鸣叫声,那么这件玉哨就是“哨鹿”工具。我打算找玉料,复制玉蝉哨做试吹验证。
因为条件便利,我有多根陈年的养殖梅花鹿和马鹿的腿骨。经打磨抛光后的鹿骨呈半透明状,犹如玉质般光亮温润,因此鹿骨不仅具有药用价值,而且具有工艺价值。图四,我用梅花鹿前、后腿骨,制作的5孔6孔7孔骨哨、骨笛,我在2支7孔骨笛上各雕刻红山文化龙、凤作为神徽,突显东北史前文化。

希望这些骨哨、骨笛使用不同的吹奏方法,既能吹出鹿鸣声,也能吹出音乐曲调。图五,是我用鹿骨制作的笔插、书拨。

六、“哨鹿”历史。以这件红山文化玉哨推断,东北地区“哨鹿”历史最早可追溯至距今5000——7000年前,因为难以精确断代,所以断代时间跨度大。但是史料记载“哨鹿”比较晚,也就千年左右。据《辽史》记载:“每岁车驾至。皇族而下,分布泺水侧,伺夜将半,鹿饮盐水,令猎人吹角效鹿鸣,即集而射之。谓之‘砥碱鹿’,又名‘呼鹿’。”
《辽史》记载契丹人是用角哨“效鹿鸣”,而东北民间则认为瓷哨才是契丹人制作最简便、地域最流行、使用最广泛的“哨鹿”工具。图六左、中,是我收藏的2个辽代扁桃核形瓷哨的正背面。它只有1个孔,吹孔和音孔共用,吹出的哨声低沉,显然它不适合做玩具。

那么这哨声是不是和鹿鸣声相似呢?说来惭愧,我虽然居住在养鹿业发达地区,人工养殖鹿在这里很常见,我却从来没有听过鹿的鸣叫声,因此我无法判断。
吹哨“效鹿鸣”看似简单,其实复杂,因为用某种器具模仿某种声音,是需要技巧的。就以贾湖骨笛来说,研究人员将它拿给国家顶级吹奏乐器演奏家,楞是没吹出调来。后来找到另一位演奏家,经多次试验用特殊方法将贾湖骨笛吹出七声,并吹出完整音乐曲调。实际上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只有工具不行,还需要有技术。
说说那个白哨,它是真正的辽代白瓷,即胎是白色瓷土,而不是外刷白色化妆土,胎质洁白细腻,胎的瓷化和釉的玻化程度皆很高。辽白瓷与宋定窑白瓷皆传承自唐邢窑白瓷,是上层人士用品,这从另一个方面印证它是辽代贵族“哨鹿”的用具。图六右,是我收藏的辽代鱼形瓷哨,胎质灰黄粗糙,施釉稀薄。但是它有吹孔和音孔,吹起来哨声响亮,它是辽代底层民众的玩具。
清代有关“哨鹿”记载很多,有史料记载:“哨鹿盖索伦旧俗,惟精于猎者能之。”那位写诗4万多首,无人能记1首的乾隆皇帝,就以“哨鹿”为题写过2首诗,有 “哨鹿时惟八月秋”、 “哨鹿古未闻”、“呦鹿鸣深秋,虞人哨致之。”的诗句。清宫画家为乾隆画过《哨鹿图》。清代在河北设立木兰围场,满语“木兰”即汉语“哨鹿”。
七、玉哨发现意义。这件红山文化玉哨发现在吉林省,表明吉林省的山林自上古时期以来就多鹿群,在吉林省地域生活的先民就用“哨鹿”方式猎鹿。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考证,汉代时吉林市称之为“鹿山”(夫余国前期王城所在地)。渤海国时,辽源市一带出产的“扶余之鹿”,荣登渤海国“名牌榜”,且是贡品和外贸商品,详见我另文《辽源千年名牌——扶余之鹿》。清代时辽源一带是“盛京围场”和“皇家鹿苑(清皇室养鹿官山)”。前些年,吉林省养鹿业占全国百分之六十比重,近年来养鹿数量有所下降,但是仍然占据半壁江山。
这件红山文化“哨鹿”用的玉哨发现,为研究吉林省乃至中国鹿文化,研究满族及其他北方民族狩猎历史,提供实物佐证。这件玉哨更会为2022年初,考古中国在东北地区开展的新石器时期考古唯一项目“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提供实物研究资料。
对于遥远的红山人生活,我们只能想象。他们劳累一天,傍晚会围在篝火旁谈谈一天的劳作。猎手们会吹响玉哨,并绘声绘色地讲述他们惊心动魄的“哨鹿”故事。当鹿肉烧烤的香味飘散出来,女人和孩子会兴奋得跳起舞来,哨声会伴随舞步再次响起。红山人生活的环境,远没有我们今天这样喧嚣,尽管哨声不甚响亮,在数千年前寂静的夜空,依然会飘荡很远。这哨声甚至会飘荡很久,穿越数千年时空,响在今人耳畔。
转载请注明:吹哨子的声音用什么拟声词,吹哨子的声音用什么拟声词来写 | TIKTOK导航 TK123导航 | TikTok运营网址资源导航 TikTok Shop TK小店资源导航 【TK要要要】